世界海洋日,喚起海洋保育的關注
海洋佔地球表面 72%,是地球最主要的生態系之一,更是生物多樣性的寶庫。從氣候調節、資源開發、交通運輸、和漁業捕撈,與人類關係密切。但人做為陸地的動物,以一般人而言,對於海洋的知識相對匱乏,海洋生態的保護和關注也相當稀缺。
為什麼關注海洋
海洋吸收了約四分之一由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因為儲存了93%溫室氣體所累積在地表的多餘熱量,導致海洋溫度升高,酸化、氧氣含量降低,嚴重影響了海洋生態和水下生物。加上人類對海洋的過度開發、捕撈、污染和破壞,讓海洋承受的強度不斷增加,因此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永續利用,成為《生物多樣性公約》及《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國際多邊談判的重要議題。
從人類生存角度,海洋資源是一種重要的食物來源,魚是蛋白質來源之一;150公克的魚肉就能提供成人超過一半的每日蛋白質需求。全球有32億人口依靠魚類做為基本蛋白質來源,因此先不論氣候暖化和海洋生態護育的環保層面,從糧食供應的角度,當養活數十億人口的海洋資源受到破壞而消失,同時也增加了對陸地生態系統的承載壓力,例如已經不斷減少的森林,和過度開發使用的農耕地等,海洋保護是一個需要正視的問題。
2018年全球魚產量約為1.79億噸,其中的1.56億噸最終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統計,從1990到2018年,全球漁業捕撈產量成長14%,全球水產養殖產量從1990到2018年成長 527%,魚類做為食物來源的消耗,成長122%;即便出於自私的生存原因,人類應該致力保護海洋生態和水域資源,確保漁業和水產養殖的永續,和人類生存的永續。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14 Life Below Water
聯合國為了人類永續生存,訂定17項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poment Goals, SDGs),其中關於海洋的是第14項 Life Below Water 保護和永續利用海洋生態和海洋資源,以促進永續發展 (Conserve and sustainably use the oceans, seas and marine resourc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如果要展開細項目標,大致有幾方面:減少各式海洋污染和海洋廢棄物;以永續方式管理並保護海洋與海岸生態;降低和減緩海洋酸化的影響;有效規範並終結過度捕撈、及非法、不受規範、或毀滅性漁撈,設法恢復永續產量的水準;保護至少 10%的沿海海岸與海洋區域。透過立法和政策,回應落實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UNCLOS) 等現有區域與國際制度。
有趣的是,在許多關於SDGs重要性優先順序的調查問卷中,第14項 Life Below Water 總是排名倒數,相較於其他幾項永續目標,最不受關注。其實,若我們從消除飢餓 (海洋做為食物來源)、消除貧窮和經濟發展 (漁業養殖海洋資源開發等產業)、乾淨能源 (波浪發電、潮汐發電)、乾淨水資源和氣候變遷等其他SDGs目標整體觀之,海洋是關鍵角色,不能單一抽離來評斷。
珊瑚礁對於海洋的意義
海洋保育中,很重要的一個活動是珊瑚礁生態系的保護和復育。
海底的珊瑚礁生態系,覆蓋率雖只占海洋表面積的0.2%,卻有1/4的海洋生物在珊瑚礁生長,是海洋單位面積生產力最高、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系,如同陸地上的熱帶雨林生態系,珊瑚礁是一個保護海洋種源的地方。
有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一輩子在珊瑚礁生態系長大,或者生命中某段時間必須在珊瑚礁度過,所以珊瑚礁生態系對海洋生物非常重要。有珊瑚,就有很多魚;珊瑚的結構減緩了水流,阻擋了大型的獵食者,提供了珊瑚礁魚類重要的棲息空間,因此珊瑚礁的保護和復育,能讓整體海洋生態逐漸恢復,孕育承載更豐富多樣的海底生物。
珊瑚生長需要石頭讓它長起來,所以會需要接近大陸陸地,因此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就很大,人為破壞、污染和氣候暖化,已經讓珊瑚礁生長棲地受到嚴重威脅。
根據研究指出,在台灣,海洋受到污染,珊瑚礁被泥沙覆蓋而死亡,海水的能見度越來越差。伴隨沿岸的開發和濫墾濫建,海岸腹地的土木工程密集,夏天的颱風暴雨,常會將陸地上大量的泥土沖刷到海裡,使海水混濁。而細泥沙堆積在珊瑚上,嚴重影響珊瑚的呼吸及進食,懸浮性顆粒也阻礙珊瑚體內共生藻的光合作用;沖刷到海洋中的營養鹽又造成藻類過度繁殖,這些因素將引起珊瑚大量死亡。
台灣山海天使環境保育協會秘書長陳映伶,就是長期投入珊瑚復育的海洋志工。被稱為珊瑚媽媽或海天使老師的她,2016年起在龍洞租下九孔池,與潛水教練和海洋研究者開始種養珊瑚。從整地和移除過去的人為設施,到移植珊瑚苗,讓九孔池的生態盡可能回歸自然。珊瑚長大,需要時間,陳映伶說「有期待,但不著急。」從海洋領悟到人與自然的規則,藉著九孔池復育珊瑚,守護海洋。
一般人如何守護海洋?
對於一般人,如何守護海洋?陳映伶秘書長建議,最簡單的方法,是「先認識你餐桌上的魚。」認識魚的名字,瞭解牠的生命週期。例如,少吃黑鮪魚、少吃魩仔魚,尤其魩仔魚不知不覺就吃掉了海洋生機。根據水產試驗所的研究報告,魩仔魚是兩百多種魚類幼苗的統稱,牠們是海洋魚種數量及海洋食物鍊的基礎。若捕撈情況不改善,最後可能導至整個沿岸漁業的滅亡。
因為各地有各自的物種,台灣有本土的永續海鮮選擇指南,儘量不吃珊瑚礁魚類,以養殖代替野生,吃數量多的不吃數量少的。目前台灣有幾家水產業者,也會加上責任履歷,註明魚的來源出處和捕獲方式,消費者可儘量選擇有責任的漁獲來源。
再來,夏天到海邊可穿著長袖泳衣,儘量不要使用防曬油,因為溶解在水中的化學物質會對珊瑚礁、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造成損害;也不要把貝殼帶回家,因為這些貝殼是寄居蟹的家。
來源:今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