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事工程大老陳宗邦憂心 離岸風電國產化比率恐折減

國內最大海事營造公司、宏華營造總經理陳宗邦表示,台灣的離岸風電面臨很大挑戰,今年至少有五個風場要施工,無論是港口能量、人力供給、配套支援,能否滿足如此大量且集中的需求,令人憂心。

如果政府還是堅持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20%的政策目標,是否因此讓外國開發商有了理由:台灣既然供應不及,乾脆從國外輸入,進而讓原先設定的國產化比率被迫折減,值得政府相關單位注意。

陳宗邦分析,國產化的供應不足,又要在設定的時間點完成政策目標,那你也只有讓步、犧牲國產化,這是必然會發生的。

台灣去年已有三個風場在施作:台電一期、苗栗的Formosa2,德商wpd的雲林風場,這三個風場本來去年都要完成相當的施工比率,受到新冠疫情影響,苗栗Formosa2、wpd在雲林的風場都幾近於沒有做,兩者的完成比率都是個位數的百分比。

台電的離岸風電第一期計畫,水下基礎已經完成,去年也裝了兩座風機,其中一個已在併聯發電,台電一期預計安裝21座風機,代表今年還有19座風機需要安裝、測試及併聯發電。

今年還會有兩個風場加入興建,歐系的大彰化風場,還有CIP的彰芳西島,把去年三個沒做完的跟今年兩個新投入的加總,今年至少五個風場要施作,若加上其他風場的初期工作,像是初期鑽探、初期準備等等,「我估計不管港口的資源或本地國產化的一些資源,要能夠滿足這麼多同時施作的風機,我是蠻憂心的」。

陳宗邦提醒,任何制度或政策要能夠靈活地跟隨實際狀況做適度的調整。

再生能源發電占比的政策目標跟國產化的進程,這兩個時間是否相稱也值得探討,否則將枉費台灣在亞洲跑第一棒。你是用非常龐大的實驗成本在跑第一棒,如果跑完了還是遠遠落後人家,那就真的是冤大頭了。

國產化為何重要?不管法律、國情或文化,歐洲不等於台灣,氣象、風浪狀況,台灣海峽不等於北海,還是有蠻大的差異性。如果連一項工程最基礎的研究、規畫跟設計,台灣都沒有參與,某些事情一定會有失誤。

台灣發展綠電若未建立規畫設計能力,人才培訓跟不上,或是無法擁有關鍵的設備跟製造能力,未來的優勢就不存在,就不用講說身為全亞洲第一個建立離岸風電的國家,「我們根本就沒有能力把我們重要的技術輸出、賺取外匯」。

這一連串的東西,真的就是產業發展的節奏。

宏華營造總經理陳宗邦。記者陳怡慈/攝影
宏華營造總經理陳宗邦。記者陳怡慈/攝影

「我比較強調,錢花了,我們擁有什麼、學到什麼。」台灣現在有市場,但是市場全部送給外商了,台灣老百姓、台灣政府最後只是淪為付錢的頭家。

整個離岸風電產業的發展,技術、資金、人才,缺一個都不行。

他認為,國內一些專業的工程顧問公司,在規畫設計初期,應該要有相當比率的主導權。政府如果能夠制定遊戲規則,主承包商由台灣的廠商擔任,再由台灣的廠商去找國外比較高階、專業的技術團隊,把部分、甚至是關鍵的工作分包給國外的廠商,「變成台灣是老闆,你是我的下包商,我當然對你一些技術的東西我就比較能夠有機會去掌控、或者去學習」。

就像當年台灣做高速公路一樣,一定要結合國內像台灣世曦、乙鈦、中興、tylin等等的大型顧問公司,由他們來主導,技術不足的再尋求國外的一些技術進來,大家一起做事,技術的養成就會比較快。

反過來,如果都是老外在規劃、在設計,他們就已經很懂了,需要台灣支援的就變得很少,台灣人參與得越少,可以學習到的東西就越少,也可能有一些很重要的專業技術他不願意讓你知道、不想讓你學習。

台灣如果沒有主體性的概念,當然就很難有主導權。「只有當老闆,才能要求你這東西要賣我,要跟我說一些關鍵的技術或者怎麼樣子」,能夠取得關鍵的東西才有機會成長,否則永遠都是在幫人家打工。

「我常講一個冷笑話,現在全世界只要懂得如何興建離岸風電的人,如果說是人大概沒有不到台灣的,唯一沒有來就是外星人」。

在全球都不是那麼景氣的情況下,離岸風電應該台灣是全球裡面最大的熱點。「我們有非常合理的躉購價格,全世界大的開發商沒有一個不積極地想要到台灣來爭取商機,國外的專業顧問公司也非常有興趣到台灣來找工作」,所以根本不必擔心由台灣主導會做不起來。

「如果我們自己都沒有作為,你永遠就是在找傭兵」。所以他才強調,政府在簽署開發權給開發商的時候,條約裡面一定要有比較具體的規範,讓外商簽了這個合約,不得不依照合約去落實。不能讓學習的曲線太長,要用比較快的速度來縮短不懂的曲線。

陳宗邦說,發展離岸風電,台灣要先建立自己的能力。政府跟外國開發商簽合約時,要能夠簽出保障國產化的好合約,例如,合約裡面要強化技術移轉的條件,規定一定要做到什麼樣的技轉,法律面要敘述得非常完整、非常清楚,讓外國開發商因為強有力的約束而不得不執行,甚至要有獎勵跟處罰的條款。

「為什麼我們的興達海基一開始會做不好,可能有些關鍵技術,有經驗的外商還是不願意技轉給你,讓你去摸索」。所以政府跟外商、開發商簽訂合約時,應該在條約裡面必須要很清楚地記載,某些事情要在多少時間裡面完成技轉,要有項目、要有時間表、要有比率,既然是一個合約,政府就比較有著力點去要求。

「我們從事海上施工的,動輒幾十億一艘船,一般民企如果沒有能夠得到金融界在資金上面的協助,要靠民間自己的力量去建立設備相當困難」。他在很多場合都呼籲政府,應該類似當年十大建設,對於設備提供租稅優惠,或者說,要求銀行,尤其公股銀行,應該要有一定比率的貸款提供各行各業去發展綠電,而且是比較長效型的,長期低利的,讓本土企業有錢能夠建立設備。

政府如果要輔導施工技能的提升,尤其在海事工程,政府一定要強力介入,或者政府一定要強力鼓勵金融界,甚至要求提供低利長效型的貸款,讓本土廠商先擁有設備才有機會發展技術。連買車都買不起,說開車技術會很精進,那騙人的。

「我覺得比較奇怪,政府一直在鼓勵銀行把借錢給外國的開發商,開發商不是應該從國外帶資金來幫我們做嗎,我沒有聽到或看到政府鼓勵銀行把錢借給我們這些本土產業,讓我們產業因為擁有資金快速地擁有設備,然後學校訓練人,把產業團隊建立起來」。

陳宗邦說,對於一些政府的機關擁有的風場,怎麼政府可以這麼輕率地賣給外商呢,這個都是很錯亂的。政府擁有掌控權的,中鋼的中能風場怎麼可以那麼大比率賣給CIP呢,「只有我們自己擁有風場,才比較有機會發包給台灣的公司、培訓自己國內的團隊」。

外國開發商拿了錢來投資你,當然趕快做好、趕快發電、趕快收錢,他不會考慮太多要技術移轉給你的事情,除非政府在條約上面能夠非常完善的簽署,否則人家是來賺錢的。

陳宗邦感慨,「有時候我對於這個現象我覺得不可思議,作為政府,連政府投資的公司都沒有辦法約束。民間呢,如果我有風場,當然賣光光」。

資料來源 : 聯合新聞網, 2021/3/8

CIP完成台中港36號碼頭租約 離岸風機產業聚落將形成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彰芳暨西島離岸風電計畫今(29)日與台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台中港務分公司,完成碼頭租用合約簽署,將於2023年租用台中港36號碼頭,作為離岸風機預組裝工程,及工作船隊停靠補給等用途,執行CIP彰芳暨西島離岸風場建設工程。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指出,本次碼頭租約範圍包括了台中港36號碼頭及36號碼頭後線土地。其中,台中港36號碼頭於2020年底完成改建工程,碼頭長度340米、設計水深12~16米,全區採20噸/m2及40噸/m2兩種設計,是專為離岸風電工程規劃與建造的重件碼頭,除了有適宜的水深與完善的基礎建設,碼頭地理位置亦鄰近風場。

彰芳暨西島離岸風電計畫承租的36號碼頭及後線土地面積共約16公頃,將作為彰芳二期與西島風場計畫工程的離岸風機零組件儲存、裝卸、與預組裝碼頭,並提供風機安裝與運輸船隊,以及支援船隊停靠補給使用。

此外,CIP彰芳暨西島離岸風電計畫的風機國產化本土廠商,也大舉於台中港成就了約80公頃的投資,包括:如CIP和華城電機攜手投資的大型機艙組裝廠便緊鄰36號碼頭,金豐機械的塔架廠、永冠能源的鑄件廠、天力離岸科技的葉片廠等。

CIP彰芳暨西島離岸風電計畫執行長Dennis Sanou表示,在歐洲有許多港口轉型或活化的成功案例,像荷蘭的IJmuiden港,自2006年起陸續發展成為離岸工程的重點港口,擁有多家國際風電大廠進駐;而丹麥的Esbjerg港,從傳統漁港成功轉型為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離岸風電吞吐港,全球將近75%的離岸風電設備均從該港輸出。彰芳西島風場不僅催生了台灣本土離岸風電供應鏈,也促成了港區內產業聚落的形成,比如台北港的水下基礎生產基地以及台中港的風機聚落,就是最好的例證。

CIP彰芳西島計畫與台中港務分公司簽署台中港36號碼頭租約,左為台中港務分公司總經理盧展猷,右為彰芳暨西島離岸風電計畫執行長Dennis Sanou。 圖/CIP提供
CIP彰芳西島計畫與台中港務分公司簽署台中港36號碼頭租約,左為台中港務分公司總經理盧展猷,右為彰芳暨西島離岸風電計畫執行長Dennis Sanou。 圖/CIP提供
資料來源: 聯合新聞網, 2021/1/29

覃子豪《海洋詩抄》

覃子豪《海洋詩抄》修辭技巧初探

一、前言
覃子豪(1912─1963)是藍星詩社的創始人之一,並實際主導藍星詩社初 (前) 期的發展,曾主編過《自立晚報‧新詩週刊》、《公論報‧藍星週刊》、《藍星宜蘭分版》、《藍星詩選》、《藍星季刊》等;並主持「中華文藝函授學校」等,對於光復後台灣現代詩壇的發展,具有顯著的貢獻,是著名的現代詩人、詩論家與詩教育家,博得「詩的播種者」的美譽。
覃子豪生前著有《自由的旗》、《永安劫後》、《海洋詩抄》 、《向日葵》、《畫廊》等詩集。他的詩作歷久彌新,經常選入各種詩選集,例如《中國現代文學大系》、《現代詩導讀》等,深獲人們的喜愛。其中《海洋詩抄》是他渡海來台後的第一本詩集,不僅題材創新、意象繁茂、文辭優美,更是我國自古以來第一冊全部以描寫海洋為題材的詩集,因而在當時獲得了大多數人的關注與讚嘆。
作者說:『第一次和海接觸,我立刻心悅誠服的作了海洋底歌者。』又說:『它(海洋)摹仿著人類的情感,面對人類的心靈卻又是創造的啟示。它充滿著不可思議的魅力;、、、、我常常在回憶中去捕捉海千變萬化中的一瞬,如同去捕捉人底感情極微妙的那一頃刻、、、』(題記,頁1─3)本文意圖藉由各種修辭方法,探索《海洋詩抄》作者所運用的修辭技巧,初探當時作者的心理情境,如何將傳統中國文學的「大陸心態」(當時政府播遷來台不久)轉而向「海洋世界」(世界的現代風潮)邁進。
覃子豪的《海洋詩抄》詩集共收錄詩作四十七首,除了前面幾首為早期詩作外,其餘皆作於民國三十五年至四十二年間,這期間正是他因時局或工作需要「流浪徘徊」於台灣海峽時期。這時期覃子豪的詩風格,傾向於浪漫主義與象徵主義,仍未完全進入現代主義階段。而浪漫主義與象徵主義的技巧,正是建立在善用譬喻與意象的基礎上,譬喻與意象正如我國古老的詩經之作法「比」與「興」二體的作法一樣。
二、修辭技巧舉隅
〈一〉、〈嚮往〉:
〈嚮往〉一詩作於三十五年十二月的廈門,當時正值對日抗戰勝利不久,然而詩人在大陸辦報、謀職皆不順遂,於是想隨台灣的友人至寶島謀求發展。由此詩的背景觀察此詩的第一段:
我像一隻快要悶死的鳥兒
隨時離開狹小的牢籠而離去
像西班牙海盜嚮往著黃金的島嶼
像大不列顛帝國的艦長嚮往著殖民地 (頁7)
〈嚮往〉一詩用「明諭」的技巧表現著詩人當時的創作心境,「我(喻體)像(喻詞)一隻快要悶死的鳥兒(喻依) /隨時離開狹小的牢籠而離去/像西班牙海盜(喻依)嚮往著黃金的島嶼/像大不列顛帝國的艦長(喻依)嚮往著殖民地」時值抗戰勝利、百廢待舉,偌大的中國土地卻無我棲身、發揮所長之地,我像一隻快要悶死的鳥兒想要「離開狹小的牢籠」像海盜、船長般,嚮往著曾經是殖民地的黃金之島─寶島台灣。
此第一段詩句不僅用「譬喻」描繪心境,也用了「排比」與「層遞」法修辭──
快要悶死的鳥兒→西班牙海盜→帝國的艦長;離開(出走)狹小的牢籠→嚮往著黃金的島嶼→嚮往著殖民地。
讓全詩的意境由小而大、由近而遠,第一段就讓可讀性增加,吸引讀者,進而擴大了「嚮往」全詩的視野。第二段:
我將重作一個航海者乘白帆而去
我將再在海上作無盡的飄流
但我又不知道該去那兒?
歐羅巴洲或是亞美利加洲?
第二段的後兩句詩用了「設問」法,以對應第一段詩句擴大了的「嚮往」─黃金的島嶼或殖民地,其實台灣不過是在百浬以外的海島,作者意欲藉遙遠的意象和「在海上作無盡的飄流」(何嘗不是將在人生旅途上作無盡的飄流)的認知呢?表現心中對未知的世界和前途的徬徨與憧憬,完全表露了心中不安與期待的矛盾狀態。第四段寫道:
我知道我會在那飄流的日子裏
想起我曾經眷戀過的故土
即使我在那故土上受盡折磨
而我也會留下思念的熱淚 (頁8)
全詩在這種懷鄉與依依不捨的情緒中作結,與第一段充滿嚮往的意念相比,充滿了「反諷」的矛盾語法。一首好詩正是需要運用多種修辭方法,準確地呈現詩人(作者)當時的複雜情境,表現嚮往與眷戀的矛盾心理,使得作品貼近每一個可以感受的心靈,歷久而彌新。

〈二〉、〈虹〉:
虹是海上的長橋
無數的船像落葉般的
在橋下飄過
我真厭倦在海上流落
要踏上長橋
去覓歸路

看不見橋的起點
也看不見橋的盡頭
踏上長橋
何處是路?
心中憑添了
煩惱與憂愁 (頁26─27)
〈虹〉這首詩作於民國四十年七月的大陳島,當時前線緊急,詩人出差二個多月到大陳島時所作,懷鄉的情緒因故土近在咫尺且歷歷在目,而有所寄託。開頭就用「暗諭」表現詩人的想像,虹(喻體)是(喻詞)海上的長橋(喻依),虹在天上象徵著理想──遙遠而不可企及,但在詩人的眼裡就好像是海上的長橋,連接兩地而可供跨越(至少是心理上的跨越)。然而「無數的船像落葉般的/在橋下飄過」船象徵希望,然而卻像落葉般的飄落,落葉卻已經先暗示著絕望了,多可悲呀。
「何處是路?」這句「設問」詞,是明知故問,有家歸不得的問號更讓讀者產生共鳴,而心有戚戚焉。〈虹〉這首詩象徵著對故國的企盼、對家鄉的想望、對親人的思念,都寄寓在虹能在海上築一座長橋,跨越兩岸以解思念之情。
〈三〉、〈憶〉:
我常常把記憶
沉入深深的海底
而在這失眠的夜裏
我要把逝去的記憶
從被遺忘的海底撈起

記憶是珍珠
記憶是珊瑚
最愉快的記憶
像五色繽紛的魚群
在墨綠色的海藻間游泳 (頁39)

作者在第二段用「層遞」法,兼用「暗諭」法形容他的「記憶(喻體)是(喻詞)珍珠(喻依)/記憶是珊瑚/最愉快的記憶/像五色繽紛的魚群/在墨綠色的海藻間游泳」前二句的「喻依」珍珠和珊瑚都是美麗而珍貴的,讓讀者感覺記憶是非常珍貴而美好的;但是到了後三段作者形容最愉快的記憶,卻是像五彩繽紛的魚群在墨綠色的海藻間游泳,如此層層遞增的象徵手法,又是給讀者更新的感受。
為什麼呢?因為雖然珍珠和珊瑚都是美麗而珍貴的,但畢竟是死的(或是單調而固定的)而詩人最愉快的記憶卻是鮮活的,往事歷歷在目──就如同「五彩繽紛的魚群在墨綠色的海藻間游泳」一般的鮮活。由此可見作者的手法與心思。
〈四〉、〈貝殼〉:
詩人高克多說
他的耳朵是貝殼
充滿了海的音響
我說
貝殼是我的耳朵
我有無數的耳朵
在聽海的秘密 ─ 四十一年一月台北 (頁40)

〈貝殼〉這首詩是覃子豪的名作之一,最初發表在《自立晚報‧新詩週刊》 。此詩作使用「耳朵與貝殼」主客體易位的「仿擬」法,使得同名為〈貝殼〉的詩作而有不同的意境。前段藉高克多「隱喻」的詩作引子「他的耳朵(喻體)是(喻詞)貝殼(喻依)/充滿了海的音響」,耳朵是主體,貝殼是客體,把自己的耳朵形容成貝殼,如同我們拾起風螺等貝殼,附在耳邊就可以聽到嗡嗡的聲音,彷彿是大海的濤聲一般。
詩後半段覃子豪將「貝殼與耳朵」的主客體易位,變成「貝殼(喻體)是(喻詞)我的耳朵(喻依)」,前者「高克多說/他的耳朵是貝殼」是從自我出發,主觀的意味較濃,然則我的耳朵畢竟只有一副,能聽到的聲音畢竟有其侷限。而覃子豪卻將貝殼轉化(比擬)成我的耳朵,意境一下擴大了幾千幾萬倍──「我有無數的耳朵/在聽海的秘密」。把全世界海裡的貝殼,都變成了我的耳朵,在全世界的海洋裡傾聽著海的秘密。前者聽的是海的音響,後者卻有無數的耳朵在聽海的秘密,意境深遠的象徵因此高下立判。
〈五〉、〈烏賊〉:
不知道你從哪裡
偷吃了一肚皮墨水?
現在卻盡量傾吐
像一個自命不凡的作家
到處都是你的
連你自己都不懂得的文字 ─ 四十一年三月台北 (頁55)
〈烏賊〉一詩用「隱喻」的手法,把一些自命不凡的作家「轉化」而「比擬」成烏賊──常用類似墨汁的黑色液體欺敵或是獵捕食物,而被視為海中非常陰險的動物。「諷刺」自以為是的作家,只讀了一些皮毛文章(墨水),就向四處傾吐,唯恐天下不知,深怕不能藏諸山林似的;更有甚者,如同烏賊一般到處抹黑、四處造謠,極其陰險歹毒,但是這些墨水卻是連你自己都不懂得的文字呀!全詩充滿了「反諷」的味道,就是在五十年後的今天來看現在的文壇、政壇,這首詩仍然俏皮而發人深省。
三、結語
覃子豪《海洋詩抄》裡的修辭技巧,在以上修辭舉隅分析來看,作者不僅用「譬喻」、「象徵」法描繪心境,也用了「排比」「層遞」「設問」「反諷」等修辭方法,表現詩的意象美與諷刺性。
更在〈貝殼〉一詩中使用「耳朵與貝殼」主客體易位的「仿擬」法,使得同名為〈貝殼〉的詩作而有天壤之別的不同意境。由此可見,不僅是小說家、散文家、論說家需要熟用修辭的各種技巧,詩人更要善用各種的修辭方法,才能讓詩作的意境更優美、詩想更深遠、更能引人入勝。

四、參考書目
覃子豪:《海洋詩抄》﹐台北:新詩週刊社﹐1953‧3。
覃子豪:《覃子豪全集I》﹐台北,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員會﹐1965‧詩人節。
周伯乃:《現代詩的欣賞》﹐臺北:三民書局﹐1974‧12。
張漢良、蕭蕭編《現代詩導讀‧理論、史料篇》﹐台北:故鄉出版社﹐1979﹐
沈謙:《修辭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0‧7月再版
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6。
張默:《台灣現代詩編目─一九四九~一九九五》﹐臺北:爾雅出版社﹐1996‧1。
奚密:《現當代詩文錄》﹐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11。
張默、蕭蕭編著:《新詩三百首》(上、下)﹐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11。

資料來源: 無名, 2004/02/23

用一生閱讀海洋,看見渺小也看見浩瀚:專訪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

海洋文學作家是多數人認識廖鴻基的第一個身份,35歲那年成為職業討海人,他的海洋經驗一直與書寫並行。自言不喜讀書,廖鴻基的寫作養分始終來自閱讀海洋,因為親臨現場,成就一種難以被模仿的獨到筆力,寫海上的生活、海裡的朋友,也寫心性自海洋得到的啟發,至今已勤筆累積了20多本著作。

不嗜文字的人卻成了創造故事的人,大概是海洋值得,也大概是海洋最能理解他,讓他從某些映照中理解自身,「當初沒有想成為作家,只是想找到一個方式來表達自己。」書寫成為出口,廖鴻基的文學也成為不少人看見海洋的窺口,他樂於當海與島民的橋樑,期待藉由海洋教育在體制內外的播種,讓人們心裡長出對海洋立體的想像與嚮往。

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
圖片提供/黑糖媒體創意有限公司 攝影/張皓然

生態教育的本質是交朋友

年輕時討海維生,生活經驗的落差讓廖鴻基意識到島上與海上的隔閡,「那時多數人還以為魚就是海鮮,鯨豚是國外才有。」1998年廖鴻基著手創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調查台灣海域的鯨豚生態、培育解說員,進而推動賞鯨活動成為一種海島文化,以此作為「恢復」海洋教育的出發點。

「30年前說晚餐吃海豚肉,可能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後來吃過海豚的老船長帶我們出海,都說『這麼可愛怎麼忍心吃』,那是一種真正的文化轉變。」許多人為了一探鯨豚面目跨出向海的第一步,然而推行賞鯨至今,依然會收到生態人士或學者質疑,這般舉動對海裡的住客們是種侵擾,但廖鴻基的信念一直很堅定,「生態意識的養成不就是在交朋友嗎?會關心他過得好不好、吃得好不好,接觸了才有機會開啟關懷的層次。」

經歷過海島與海洋關係疏離的時代,廖鴻基如此提醒,「我們不要延續過去政治戒嚴時的『恐海教育』,不知道危險在哪,才是最危險。不要因為恐懼而背對海洋,面對恐懼做好準備,才是海島的合理態度。」

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
圖片提供/黑糖媒體創意有限公司 攝影/張皓然

用自身經驗建立台灣海洋資料庫

2003年,廖鴻基發起猶如海上壯遊的「福爾摩莎海岸巡禮」,用一個月時間繞島航行一圈,而出發動機其實源自夢境,「夢裡我和一群已經死去的人在排隊,要選搭一種交通工具繞島嶼一圈,我愛海,當然就選了船。」廖鴻基回想起夢境,笑了笑,「醒來我就在想,活著不繞,死了才繞。」那次出航除了為藍色國土蒐集到更齊全的資料,也開啟大眾對「海上環島」的想像,遊艇、獨木舟,甚至是水上摩托車環島都陸續有志者投入。島嶼明媚,不再只是陸地上的單線描述。

「台灣必須越繞才會越大,如果將沿海視為理所當然的生活領域,會發現我們其實擁有很豐富的海洋資源,這塊領域才會有更多參與和關懷。」自許為先發,廖鴻基希望用親身經驗建立起資料庫,讓想投入的人有更好的執行基礎;而在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成立的20年後,也發動了「黑潮二十‧島航計畫」,沿當年航線,納入海廢、水下噪音觀測等任務,從「海過得好嗎」的關懷角度,探索拼湊更深層的海洋面貌。

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
圖片提供/黑糖媒體創意有限公司 攝影/張皓然

隨黑潮看見更大的島嶼、更大的自己

愛海的廖鴻基曾經想過,如果可以選擇生命的結尾,他希望是在海上。「在人生的任務都完成後,告別陸地與親友,以漂流遠行,從此不再回來。」對於非機械動力船隻的漂流嚮往,他一直放在心底。2016年夏天,「黑潮101漂流計畫」啟動,廖鴻基乘坐無動力方筏,身邊跟著一艘戒護船的夥伴,自台東大武海岸隨黑潮北漂至宜蘭蘇澳外海,歷經5天,完成300公里旅程。

以近身姿態、感受自己的血脈置身於地球的巨大脈動之中,黑潮輪廓在廖鴻基的漂流書寫中,成為一抹可見的溫度;同樣熟悉的一片海,也有了完全不同的視野,「來到眼前的魚跟鳥都變大了,看得更清楚了,因為距離親近了。」感官連帶鼓動著心性,漂流放棄動力、放棄操作與被操作,天地間彷彿只有自己,「漂流後感受最深的是『自由』,人總是不斷渴求獲得,身負太重時又想掙脫。其實回歸原始,就能從身體解放心理。」原想親身應證黑潮,從她的視角回看島嶼,卻意外看到一個更大的自己,「當社會是自由狀態,就會擁有很強的創造力。」

廖鴻基說,接下來想要沿著黑潮尋找屢次來訪花蓮海域的花小香,獻花感謝牠們的友好。將朋友牽掛在心上,覺知身為島民的界線之外還有無限浩瀚,這是海洋教給島嶼的事。

陸地上最小的獨立空間是房間;此時的方筏則是海上最小的獨立單位。

房間家徒四壁,方筏則面對開放大海。

海洋隔離、獨有的這片方筏空間上,可坐、可臥、可大聲打鼾、可以完全不用擔心妨礙他人,可以想些有的沒的,可以發呆,可以用完全自己的表情,不一定得微笑,也可以一直講話一直講話,一直唱歌一直唱歌,一直挖鼻孔或一直摳腳ㄚ。

方筏是個解放自己的小小島嶼。

漂流幾天後發現,我留在方筏上的時間愈來愈長,開始懂得充分享受這趟漂流中獨我的島嶼生活。

常大字仰躺,用力打鼾,有時也拿出筆記本,就著帶上方筏的保冷箱為書桌,開始寫作。

我在漂流的孤島上寫作。

天下哪來這樣的書房,伏貼於海,濤聲漾漾,海風滿懷,因視野開闊無從定點為依據,完全不知覺這座書房正以每秒約兩公尺的速度往北快速漂移。

想起過去船隻尚未配置GPS的年代,漁船來到漁場,船長通常先坐下來「聽」海流。這「聽」字,河洛音發三聲重音,音似「挺」。

老船長「聽流」,意思是以聽覺在內的多重感官,來安靜感知船下海流的流向和流速。

我坐下來了,並開始學著「聽」見黑潮。

我坐下來了,我真的坐下來了,感覺到世界變大而且變安靜了。

——摘錄自《黑潮漂流》,廖鴻基著,有鹿文化出版

廖鴻基
1957年出生於花蓮市,1998年發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致力於台灣海洋環境、生態及文化工作。榮獲時報文學獎散文類評審獎、2018年當代台灣十大散文家等獎項。出版作品包括《遇見花小香:來自深海的親善大使》《討海人》《鯨生鯨世》等,多篇文章並入選台灣的中學國文課本及重要選集。

資料來源: ShoppingDesign, 2020/7/14

離岸風電作業船 投資新寵

為北海鑽油平台提供水泥和燃料補給的運輸船舶「大西洋探索號」服務20年後,在2015年石油市場崩盤後一度被派往報廢場,但如今換了新東家,裝上起重機和升級的定位系統,2019年開始在英國離岸風電場進行作業。這類船舶正吸引資金流入,成為環保投資的新藍海。

華爾街日報報導,隨著各國努力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愈來愈多像是大西洋探索號這樣的船,運行於離岸風電場進行各種作業。這些船舶的資金需求龐大,也讓想兼顧環保與收益的基金經理人趨之若鶩。

這些船用於清除海床上的碎片、裝設水下基礎設施、安裝風電渦輪機等海上作業。如今會出現資金缺口,是因為銀行業遭2008-2009年金融危機重創後,便從航運產業撤資。

業務包含出租船舶的西門子歌美颯再生能源公司發現,相較於三年前,擁有或資助船舶的私募基金日增,例如大西洋探索號,就是靠船東Castle船舶管理公司向私人與一家基金公司借貸,才得以翻修成離岸風電作業船。為擴大並升級船隊,Castle船舶管理公司正在籌資,且預料私募基金會是最大金主。

對投資人而言,風電機安裝船會是較冒險的賭注,因為這種船造價高昂,運作成本也不菲,還必須找到施工中的風電場才能使用,但投資報酬率高達20%;運送技師前往維修渦輪機的船舶則是較安全的投資,畢竟一次可租借好幾年,且擁有高個位數的報酬率。

目前離岸風電場大多位在歐洲和亞洲,美國未來可望成全球最大離岸風電市場之一,不過海外投資人仍面臨美國嚴格的監管法規。貨運承攬業者Clarksons Platou預估到2030年,全球啟用的離岸風力發電渦輪機約2.6萬台,是目前啟用數量的近四倍。

Clarksons推估,去年全球運行於離岸風電場的船隊估值為110億歐元(133億美元),預估2025年前必須增至230億歐元,才能滿足需求。

資料來源: 經濟日報, 2021/1/30

研究:離岸風電恐遇瓶頸,2025 年起安裝船將嚴重短缺

綠電當道,全球離岸風電場大增。Rystad Energy 預測,隨著需求提高和風力發電機組的尺寸不斷增大,安裝風電機的專用船隻將供不應求,供給瓶頸可能會在 2025 年浮現。而且對新船隻的需求,也許會讓離岸風電的成本延後降低。

OilPrice 25 日報導,過往幾年,離岸風電的裝設船隻供過於求,但是 Rystad Energy 預測,2020 年代中期開始,船隻需求會從供給過剩轉為供給不足。而且由於離岸風電項目激增,2030 年前,風電機安裝船(turbine installation vessel)的需求會飆升至當前的 4~5 倍。

安裝船供給不足之外,現行船隻也無法應付尺寸更大的風電機。目前只有 4 艘安裝船可以運送 GE 的次世代風電機「Haliade-X」,發電量達 12MW。由於使用大型風電機較符合成本效益,風電機尺寸持續放大。舉例而言,2005 年離岸風電機的平均發電量為 3MW;到了 2022 年,風電機的平均發電量估計為 6.1MW。

Rystad Energy 指出,目前離岸風電多使用尺寸較小的機組,未來尺寸會大於當前的主流機型。Rystad Energy 離岸風電的產品經理 Alexander Flotre 說:「2025 年起,重載船(heavy-lift vessel)將是離岸風電建設的一大瓶頸,對次世代船舶的需求會削弱離岸風電的預期成本減速。」

離岸風電項目中,安裝是最資本密集的環節之一,約佔總資本開支的 20~30%。由 100 台風電機組成的 1GW 離岸風電場,造價約為 8 至 10 億美元,其中 15~20% 用來裝設水下基礎設施、8~10% 用來安裝風電機。

來源:TechNews 科技新報 , 2020/11/26

中大研發2代「湛鬥機」 月收2千公斤海洋垃圾

中央大學第2代「湛鬥機」智慧海漂垃圾收集機器人,每個月可收集約2000公斤海洋垃圾。圖/臺灣湛藍海洋聯盟執行長陳思穎提供

中央大學第2代「湛鬥機」智慧海漂垃圾收集機器人,每個月可收集約2000公斤海洋垃圾。圖/臺灣湛藍海洋聯盟執行長陳思穎提供

國立中央大學臨海工作站一群關心海洋環境的年輕人,研發出第2代「湛鬥機」智慧海漂垃圾收集機器人,已在桃園海域測試,每個月可收集約2000公斤海洋垃圾,還能遙控操作,如果實驗階段沒問題,未來可以協助維護海洋環境。

無獨有偶,中大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所長錢樺長時間在臨海工作站,率團隊投注海洋環境觀察工作,還在中大太空遙測中心陳繼藩教授接受海保署委託的海洋環境檢測大計畫中主持其中一項子計畫,由遙測中心利用無人機,追蹤海洋垃圾來源、數量、流向,還有垃圾與季節變化之間的關聯,整個大計畫是為了協助政府對症下藥做好海洋汙染防治工作。

社團法人台灣湛藍海洋聯盟團隊負責改良「湛鬥機」,執行長陳思穎表示,海洋垃圾面積很大,先前設計第一代「湛鬥機」固定式收集方法,對某些區域較不方便,第二代改良為雙船體結構後面設計垃圾籃,從海洋收集到的垃圾可以直接運送到垃圾籃裡,新的設計可以讓機器人每個月清除約2000公斤海洋垃圾,而且能遙控操作。

第2代「湛鬥機」海漂垃圾機器人在桃園永安漁港海域測試過程相當順利,陳思穎說,不管測試浮力、吃水深度及平衡,2代湛鬥機都能夠達標,甚至超過預期目標100%,穩定度、抗浪都符合預期,只有動作靈敏度低於預期,必須加以修正。研發團隊預計8月底成立募資平台,找到經費支持,增加機器人到實際場域實驗的次數,早日執行海上任務。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2020/7/14

追蹤海漂垃圾物 中大透過遙測、無人機偵測

海漂垃圾影響海洋生態、引發環境浩劫。台灣四面環海,面臨海漂垃圾威脅,中央大學臨海工作站正透過遙測技術、無人機沿岸拍攝等方式,觀測海水運動,推估海廢的輸送來源及去向。(李明朝報導)

塑膠垃圾以每年800萬頓速度進入海洋,這些海漂塑膠垃圾帶來的環境危害是立即,不像氣候變遷影響可能在數十年後,中大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所長錢樺表示,因為海洋塑膠在海浪拍打、光線照射裂解成為小顆粒碎片,隨著水文循環進入大氣、降雨,最終在飲用水裡都有,危及人類健康,所以海洋廢棄物是全人類的問題,不能漠視。

至於海漂垃圾來源,錢樺所長表示,台灣周邊的中國大陸、菲律賓、越南、印尼等國,名列世界排名前五大的塑料海廢製造大國,這些原本在陸地上的塑膠垃圾,隨著大雨雨水沖刷流入海洋,再經過南海、東海的洋流系統,最後輸送至台灣海峽,因此,台灣海灘垃圾來源,也隨著季節變化不同。

另外,台灣海岸上的塑膠廢棄物除了來自周遭國家,也有為數不少的廢棄漁網浮標漁具及保麗龍等物,而這些大部分浮標等漁具,是在中國大陸生產,但民眾不要以為在海岸發現來自中國大陸廠牌浮標就以為海廢主要來自海峽對岸,其實先前浮標也有不少台灣民眾在使用,所以海廢部分台灣本地源也佔有不少比例。

為了追蹤這些海廢,錢樺所長表示,臨海工作站透過遙測技術、無人機沿岸拍攝等方式,來觀測海水的運動,進而去推估海廢的輸送來源及去向,才能防範污染擴大。

資料來源:中國廣播公司 2020/7/14

109年全國漁民節慶祝系列活動 菊島漁民季10月中旬登島澎湖

全國漁民節慶祝系列活動被視為漁業界每年歡聚慶祝的盛事之一,活動由中華民國全國漁會主辦,澎湖區漁會承辦以及各區漁會協辦。本(109)年度全國漁民節慶祝系列活動將在10月16-18日於澎湖第三漁港廣場(福朋喜來登酒店旁)隆重登場,透過全國模範漁民選拔及頒獎典禮,彰顯獲獎漁民之榮耀,鼓勵更多漁民持續進步,為臺灣漁業一齊努力;主辦單位於10月7日上午假農業委員會農糧署7樓大禮堂辦理全國記者會,隆重向全民公布今年度12位模範漁民得獎者,同時捐贈12,708片國產虱目魚肚給台灣食物銀行聯合會分享臺灣好滋味,誠摯邀請全臺漁會代表及獲獎者親友蒞臨參與,共同給臺灣漁業最熱情的嘉許。

圖/109年度獲獎的12位模範漁民。

109年度選出的12位模範漁民,凸顯漁民不畏艱苦的精神,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毅力,為臺灣漁業發展影響甚深,包含遠洋漁業-高雄區漁會鐘稚傑;沿近海漁業-蘇澳區漁會吳逢玉、東港區漁會蕭文明、基隆區漁會陳明欽、花蓮區漁會陳朝靜、琉球區漁會林黃秀梅;養殖漁業-中華民國養殖漁業發展協會李永鴻、林邊區漁會張詳誌、永安區漁會蘇良委;漁家婦女-瑞芳區漁會連文珍、彰化區漁會林黃嬌;漁業資源保育類-澎湖區漁會莊惠純等12位漁民。

圖/農委會副主委陳添壽蒞臨記者會現場。

其中高雄區漁會模範漁民鐘稚傑船長,藉由自身豐富的遠洋漁業漁撈獲得多家漁業公司的青睞,而他在「穩鵬號」漁船喋血案上,果斷放棄數十萬元漁獲,前往救援我國籍漁船一事,更是功不可沒;而養殖漁民李永鴻改良傳統烏魚子的製作工法,製造出口感綿密的低鹽烏魚子,製作出的烏魚子沒有腥味,不用搭配過多調味,就可迸發豐富層次的口感,讓民眾吃到漁產最鮮甜的滋味。模範漁民運用他們的技術與經驗,除各具特色外,在從事漁業的同時,也履行社會責任,樹立產業新的典範,持續為海洋永續發展努力傳承下去。

圖/109年全國漁民節慶祝系列活動即將於下週登場。

今年度全國漁民節慶祝系列活動別於以往的設計,搭配澎湖現為全國淨灘成效第一的縣市,特別在9月辦理菓葉淨灘活動,並推廣使用收集到的海廢垃圾,參與海洋廢棄物循環利用裝置藝術創作競賽,得獎作品還有機會在福朋喜來登酒店展出,利用海廢藝術提高海洋環境議題的能見度,透過作品題材表現澎湖特色故事,向全國展示屬於菊島的漁業故事與文化。另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漁業署鼓勵消費者多食用國產虱目魚提升免疫力外並可兼做公益, 7月中旬推出「你來買魚人人有魚」,每售出10片虱目魚肚即由漁業署捐贈1片給台灣食物銀行聯合會,2週時間內訂購達12萬7千餘片,漁業署即捐贈12,708片,在防疫期間透過聯合會傳遞物資,讓社會每個角落人人有魚。

「109年全國漁民節慶祝系列活動-菊島漁民季」將於10月16-18日在澎湖舉辦,活動內容以澎湖為主軸,向大眾展示屬於澎湖的特有漁業文化及漁產,活動現場有農漁特產品市集、食魚主題活動、漁業成果展以及海洋廢棄物循環利用主題活動等,以及經典藝人卡司陣容的全國漁民節慶祝晚會,邀約民眾前往共襄盛舉。更多「109年全國漁民節慶祝系列活動」詳細資訊請搜尋「澎湖區漁會(菊島之星)」粉絲專頁或上澎湖區漁會網站(https://www.penghu-fisher.org.tw/)最新消息將即時更新。

來源:引新聞  2020/10/7

2020澎湖國際海灣燈光節

澎湖國際海灣燈光節

「國際澎湖灣燈光節」以燈光為媒介,打造出來的精美絕倫的澎湖灣光藝術的舞台。以在地人文、景觀、海洋導入設計內容,運用藝術裝置、光雕影像、牆與立面、場域光環境、水面光影、光之互動體驗等,呈現澎湖灣最亮麗的燈光節。

2020澎湖國際海灣燈光節|澎湖活動|2020澎湖國際海灣燈光節|國際燈光節|澎湖

而今年主題的為「海島樂園 」由國內外藝術家打造多達20幾種藝術燈飾。今年的主燈是高達八公尺的美人魚主燈「海島之歌」,搭配「蓬勃之海」海上燈光水舞秀,打造海陸燈光展演秀,浪漫唯美主燈結合氣勢磅礡的水舞為最大亮點,每半個小時會演出一次!

澎湖國際海灣燈光節

去年燈光裝置藝術「隱匿之海」更是榮獲「2019年布里斯本設計展覽設計類-金獎」,各種五顏六色的華麗燈串紛紛亮燈,在夜中閃閃地發光,彷彿靜止的煙花般恰好停在最璀璨、美麗的時刻,只能說越夜越美麗,今年也是不會讓人失望的!

2020澎湖國際海灣燈光節

除了燈光展出以外,活動開幕當天邀請台灣搖滾天王伍佰&China Blue開唱真的是嗨翻全場,這次燈光節的活動長達二個月,期間也將會有不同的藝人輪番上陣表演,建議大家可以事先查詢表演名單。

來源: ReadyGo 202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