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跡船痕 — 航出去的海洋文學
講 師
廖鴻基
簡 介
1957年生,花蓮人,花蓮高中畢業。曾在沿海漁船工作;曾籌組「尋鯨小組」從事鯨豚海上生態調查;規劃及推行賞鯨活動;發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任創會董事長; 執行「墾丁鄰近海域鯨豚類生態調查計畫」;隨遠洋漁船遠航執行「台灣遠洋漁業隨船報導」;率繞島團隊執行「福爾摩沙海岸巡禮計畫」;隨貨櫃船遠航執行「台灣海運隨船報導」;海洋生物博物館駐館作家;靜宜大學訪校作家;東華大學駐校作家。
著有《討海人》、《鯨生鯨世》、《漂流監獄》、《來自深海》、《尋找一座島嶼》、《山海小城》、《海洋遊俠》、《台11線藍色太平洋》、《漂島》、《台灣島巡禮》(編著)、《腳跡船痕》、《海天浮沉》、《領土出航》、《後山鯨書》、《南方以南》、《飛魚百合》(出版中)。曾獲時報文學獎第16、18屆散文類評審獎,聯合報讀書人文學類1996、1997年最佳書獎,1996年吳濁流文學獎小說正獎,第一屆台北文學獎文學年金,第12屆賴和文學獎,第12屆巫永福文學獎,2006九歌年度散文獎。
講 題
腳跡船痕 — 航出去的海洋文學
講 綱
一、文學不僅是關起門來的創造,也不是可有可無的浪漫。
二、科學、哲學、文學,人類累積至今的三大繁複交響曲。
三、海洋環境、海洋文化、海洋文學,流動的上下游關係。
四、海洋文學的時代意義:讓自己擁有更開闊的機會。
五、富足而守成,不足而進取。
六、海洋文學改變我們看海的視野,改變我們對海的態度。
七、海岸、海港、漁業、海洋生態、海運、海洋環境都是海洋文學的場景。
八、海洋是書頁,海面是稿紙;走出去、航出去的海洋文學。
九、海洋文學:
A、以海洋為書寫場域的文學作品。
B、以美學詮釋海洋文化,並滲透著海洋精神的文學作品。
十、海洋文學世界名著:《白鯨記》/梅爾維爾/、《冰島漁夫》/畢爾.羅迪/《黑暗之心》/康拉德/、《老人與海》/海明威/…
十一、海洋文化:沿海居民依海為生長年累積形成與海有關的共同生活習慣。
十二、海洋精神:為了克服海洋環境限制,向外尋找生機,而養成積極、冒險、患難、活潑、進取等精神。
十三、我的海洋文學經驗:
小時候海很寬,海水很藍。
一出生就已註定,穩固的山脈、蕩漾的海波,都將是我眼底和心裡,橫豎經常的形影。
海洋藉由浪濤的手,不停的在灘上擺設及置換形形色色的漂流物。巧妙配色和弧美流線的各樣貝殼、或軟或硬的珊瑚碎屑、綠色褐色紅色的各種海藻、巧手琢磨的木頭、不知名幾何圖案的多種生物硬殼或殘骸……一一都海水洗過,再精心美編,隨著海潮的漲退動線,排成灘上彎彎曲曲的線條。
喜歡沿著這條線走,依序循看海洋送給海邊的繽紛禮物。
無數次嘔出膽汁;無數次拉網、拉魚,力量都用盡了,虛脫的躺在甲板;無數次看著舷邊濤浪,心裡害怕 …
老船長好幾次跟我說:「走不識路啊,走討海這途。」
每一褶波浪,都彷彿是翻不盡、看不透的書頁;船隻航過留下船痕,常覺得海面是一張偌大的稿紙。心裡明白,即是窮一輩子航海,也航不盡、航不透她每個角落。
當鯨豚來到,好幾次我在舷邊靜靜觀望。
接近船邊的你們似乎帶著某種衝動;無論形體大小、發出的鳴哨聲及各種行為,你們與我過去所接觸的許多種動物,感受完全不同。
你們的行為,以及你們身上常出現的彷彿符號或訊息的各種刮痕,我常常想,這些會不會是大海透過你們、透過許多種方式,想表達什麼。
許多年以後,當我經驗了更多航行、走過更廣的腳跡、吹過了更多海風;當你們再次來到船邊,忽然感覺到,透過你們的身,這次我將比以前更能體會,大海將要訴說的故事。
有必要宣示,沿海是海島當然且必得尊敬的生活領域;讓我們以實際的航跡圈起台灣的新海岸線。因為夢想,所以遠航。
海洋夠寬,夠我一輩子航行不盡;大海夠深,夠我們一輩子探索不完。
越接觸越陌生,愈陌生就愈鼓勵自己的有限和渺小必需透過不斷的探索以為彌補。海洋提供了無窮的探索場域,提供了一再出走及回歸的方便途徑。
如老船長說的:「滿載豐收沒有訣竅,出海便是。」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