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研究團隊以電腦模型預測新生海龜動向
海洋播遷(oceanic dispersal)是許多保育類海洋物種幼年初期的特徵,研究人員認為海洋播遷可能是影響這些物種群體數量增減的關鍵階段。美國佛羅里達州一個研究團隊建立的電腦模型,可預測新生海龜在海灘孵化後進入海中的可能動向。
據Electronics360報導,研究團隊運用收集超過30年的大量海洋環流資料,以及海龜在加勒比海、佛羅里達州海岸、墨西哥灣產卵的資料建立模型,同時考量颶風因素及其對海洋的影響,並以墨西哥灣收集到的海龜陷入困境的長期資料集(dataset)驗證模型的正確性,不過未計入人為威脅因素。
海龜一生中有幾個相當長的時期是在不同的地方遷徙與棲息,新生海龜進入海中後會在海洋上的漂流性馬尾藻下方生活數年,因此要追蹤與收集新生海龜在這段期間的資料相當困難,目前所收集到的關於海龜的資料,大多數是小海龜長成為亞成龜後,游到沿岸的珊瑚礁及海草床區覓食的底棲生活期間。
透過追一個推算的海洋環流模型的移動,來模擬1993~2017年間25群小海龜在海洋階段的播遷。接著以在大西洋西北區域產卵區估算的每年新生蠵龜、肯普氏龜、綠蠵龜的繁殖數量,以及其在特定成長階段的死亡率,來為播遷預測結果進行加權,以預測小海龜在海洋階段的年度區域分布與數量變異。
預測的結果顯示,小海龜在海洋階段的分布具有空間多樣性(spatial heterogeneity),並指出海龜數量增加的區域(特別是美國東海岸沿岸),且對於墨西哥灣新生海龜面臨困境的時間性變異提供有價值的背景資料,因此這個模型對於追蹤海龜保育成果、協助動物學家研究海龜行為、引導政策制定極有助益。
通常物種在海洋播遷階段的分布資料取得不易故非常稀少,因此很難有效了解環境與人為因素對物種數量增減的影響。了解海龜行蹤成謎期間的情況對動物研究至為重要,收集相關的資料有助於研究人員找出海龜在長成為亞成龜前所遭遇的生存威脅,並可據以預測數量增減趨勢。
此外,產生這些空間明確(spatially explicit)的海龜數量預測,需要全球科學家的全面性合作。佛羅里達州研究團隊的發現顯示海龜族群的持續保育,以及在大西洋西北區域各種人類活動的管理,也將需要同樣的跨國性協調。
Source:https://www.digitimes.com.tw/iot/article.asp?cat=158&cat1=20&cat2=&id=0000576079_MRS1T7MR6R22IALC2F57B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Feel free to contribute!